“务农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”
早在2006年,小谢就回乡做了调研,并把自己掌握的“姜光合特性及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”和“超高产生姜生长发育调控技术与应用开发”两项技术带回老家,希望能帮姜农增收。但说破了嘴皮,也没人愿采用他的技术。“技术可能不错,但万一不行呢,我上哪里吃饭去?”姜农的话让小谢明白,技术好不好不是靠嘴巴说的,而要做出来。
2007年,他回乡种了不到一亩的示范田,取得成功。2008年,又扩大规模,建成30亩示范基地。而谷口、晓阳、南溪、南源几个村的几十户人家也开始跟着他干。去年有了好收成,今年找他的农户就更多了。
小谢的职业农民生涯有过成功的喜悦,但总有新问题接踵而至。
对种植技术,他很有信心,但在销售上,初战告捷的他开始感到“务农之路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”。去年,小谢与合作社的农户一起办起了粉扣加工厂,并注册了“思惠”商标。“好产品,还得有好渠道。”在今年篮球比分直播:前的宁德农产品产销会上,本以为会被市民整箱整箱抱回去的谢思惠,不得不打破原定整箱起卖的计划,拆零销售。这使他不得不考虑,生姜种植规模上去了,销售要如何跟进。
老谢小谢的“核桃之争”
暮色四合,我们随谢思惠返回。路上,小谢不好意思地说:“到我家后,还是少谈种生姜的事。”原来,他的父亲对儿子回家当农民一直耿耿于怀。小谢家境并不好,父亲好不容易供他念完大学,一直希望他能找份安稳体面的工作。“当初给乡亲推广技术,父亲是很支持的。可真回来当农民,他就不高兴了。”
因为种植“福云6号”茶树没效益,小谢的父亲想改种马尾松,并从林业站买回了2000株树苗。
“种马尾松也没多大效益,还要把茶园全部清掉,不划算。”
“反正茶园收益不大,清掉就清掉了。”
“可以在茶园里套种核桃,收益更可观。”
“核桃,咱村从来没种过,怎么成呢?”
……
昏黄的灯光下,小谢努力地想说服父亲,但显然并不容易。
谢思惠想种核桃,已有一阵子了。“在茶园里套种核桃,可使茶叶和核桃同时生态化。”每亩茶园可套种50株树苗,每株苗10元,成本只要500元。3年后第一次收成150公斤左右,5年后可达到250公斤,按时价每公斤40元,每亩茶园就能增收6000元以上。“我们晓阳有1.2万亩茶园,算算,多可观!”
去年生姜卖完后,谢思惠就开始进行“核桃计划”。先是远赴山东果科所请教种植技术,紧接着检测土壤,随后又向气象局了解气候、降水量等情况。现在,前期工作已基本就绪,连种植品种也看好了两种。
虽然不赞成儿子回乡务农,但老谢还是与儿子妥协了。已买的2000株马尾松,他准备在离家远的茶园里种上,离家近的就给儿子种核桃。
取得父亲同意后,小谢第二天一早就去了茶园。“得抓紧搞示范,要不然就来不及了。”谷口村的茶园里有些已经开始清理茶树,并种上了马尾松。
“核桃计划”最大的瓶颈是资金。最早投入生姜示范基地的资金,是小谢参加央视致富创意大赛二等奖的奖金,去年的盈余又投入再生产,手头并不宽裕,而且核桃苗的成本更高,推广更需资金。“必须向政府打报告,毕竟要3年才能见成果,如果政府给些树苗补贴,农民才有更高的积极性。”小谢若有所思地说。
|